BSD Now 与将来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
作者:Benedict Reuschling
BSD Now 播客最近庆祝了其第 600 集,这似乎是一个绝佳的机会,让 FreeBSD 期刊的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长期运行的 BSD 节目的幕后故事。
BSD Now 始于 2013,由 Allan Jude 和 Kris Moore 主持。当时我还是名普通听众,兴奋地等待收听 BSD 领域的最新消息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BSD 领域迅速变成了“BSD 之地”,正如 Kris 曾著名地说过的那样。这个节目提供了新闻和教程,其中后者是 Allan 单独录制的。他曾告诉我,这很困难,因为你不仅要打字,还要解释自己在做什么。打错字和其他意外的计算机故障意味着要么撤销更改并剪辑录音,要么完全重新开始。从一开始,节目就提供了一个反馈渠道,让听众通过电子邮件提交想法、节目内容和关于 BSD 领域的讨论,而这些反馈会在每集的结尾被读出。人们经常用这个渠道来询问关于安装或使用 BSD 的问题。有时,Allan 会提供他在 ZFS 方面的丰富知识,帮助用户在家构建 NAS 或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。
Kris 也分享了来自 PC-BSD 方面的视角,讲述了现代 Unix 桌面的一切。这种结合包含了我作为 BSD 用户所寻找的所有优点。因为你只需要等一周就能听到下一期 BSD Now,这意味着我的 BSD 电池(每次参加完会议后都会充电)不会很快耗尽。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,而这简短的早期节目的描述并不能完全呈现其意义——Allan 和 Kris 还可以讲述更多那个时代的故事!
我清楚地记得,BSD Now 对我来说不再仅仅是我收听的播客,而是变成了更多东西。我们当时在 FOSDEM,并且以小组的形式去了布鲁塞尔的一个餐厅。当我们坐在一张长桌子旁等待晚餐时,Allan 提到 Kris Moore 因为生活越来越忙而打算从播客中退出。他们正在寻找一位接替的主持人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天真地问了一句,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。我有时忍不住说话,而那时我甚至没考虑过自己要接手。Allan 简单地解释了这个过程,如何每周见面一个小时进行录音,以及节目的技术后勤工作。这一切听起来都很令人兴奋,而我一直愿意在有需要时提供帮助,所以我说我愿意加入。Allan 喜欢这个想法,我们在其他渠道上继续讨论(顺便说一句,晚餐已经上桌了)。
这个变化直到 2017 年 3 月 16 日在 AsiaBSDCon 会议的一个独立房间里进行的录音时才被宣布。第 185 集的交接节目给了 Kris 一个告别的机会,也让我有机会介绍自己。这些早期的节目确实有点坎坷,但最终我掌握了它。每周练习我的英语并与时俱进地了解 BSD 领域的情况,感觉非常好。
BSD Now 最初是作为 Jupiter Broadcasting 播客网络的一部分运行的。这意味着节目之间会有一些交叉推广,因为听众很可能也会尝试该网络下的其他节目。此外,自 TechSNAP 时代以来,Allan 一直是位受欢迎的人物,这可能帮助提高了听众数量。该网络还提供了大量后勤支持,如后期制作。对他们来说,这只是另一个要剪辑并按时发布的节目,这使我们能够完全专注于录制和内容。
播客领域近年来经历了一些并购整合。2018 年秋季,Linux Academy 宣布与 Jupiter Broadcasting 合并,随后又被在线教育平台 A Cloud Guru 收购。尽管这类并购通常伴随着业务重组,我们节目仍得以在新公司旗下继续制作。主持人 Allan 与 Jupiter Broadcasting 的创始团队——包括 2008 年创立该网络的 Chris Fisher 和 Bryan Lunduke——保持着良好关系。2020 年 4 月 23 日第 347 期节目中,我们宣布将从 Jupiter Broadcasting 独立(注:Chris Fisher 于 2020 年 8 月重启了独立运营的 Jupiter Broadcasting)。这一转变如同作家选择自出版,意味着我们需要处理大量节目运营事务。所幸我们留住了 Angela Fisher 负责幕后工作,包括将成品节目发布至各大播客平台,因此仍能维持每周正常更新。我们的制作人 JT 从第 100 期左右开始参与制作。他自 2013 年起就担任《Linux Action Show》的制作人,后因 Chris Fisher 调整节目方向不再需要其协助。恰逢 Allan 正在寻找接替原制作人 TJ 的人选——鉴于 JT 曾与 Ken Moore 共同开发 Lumina 桌面环境并参与 PC-BSD 项目,Allan 便邀请他加入。由此 JT 成为我们的常驻制作人,其精湛的后期剪辑技术(每期约一小时工作量)使 Allan 和我能专注节目内容创作,无需额外耗时。虽然我们从不依赖点击量或观众导向的营销模式获取资金,但支付团队报酬仍是必要开支。长期以来,Colin Percival 的 Tarsnap 备份服务始终是我们的赞助商,其优质服务也常被我们在节目中称道。这份稳定的赞助支持着我们这个小众播客保持独立运作,我们对其持续慷慨的资助始终心怀感激。
每期节目的诞生始于两位主持人敲定录制档期。确定时间后通知制作人 JT,他会在共享文档中搭建节目提纲框架。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选题——科技新闻网站、论坛、个人博客、听众邮件投稿,以及那些常年产出优质内容的"老面孔":要么是专注 BSD 的垂直媒体,要么是长期深耕 BSD 报道的独立平台。
JT 会根据多重标准筛选内容:新闻时效性、突发性、篇幅长短,以及下期录制人选——最后这点尤为重要,因为某些主持人更擅长特定领域(除了我......或许我的作用就是维持平衡?),能在相关环节提供深度解读。重大时事通常作为头条,短讯则归入新闻快报或 Beastie Bits 板块。所有内容都需精心编排以适应 45 分钟时长,若某则报道篇幅过长则需剪辑。为此我们严格把控时间,仅访谈和特辑会适当延长。
当提纲草案完成并上传至不断膨胀的节目文档库后,我会补充元数据:录制日期、基于新闻标签的关键词,当然还有标题。没错,那些让你在播客客户端里看到就皱眉的奇葩标题都出自我手。节目早期曾有条不成文规定:标题必须由三个单词组成(或许是出于营销考虑——短小精悍易传播)。这种限制如同双刃剑:简洁标题不易冗长且便于记忆,但要从节目内容提炼出妙题却非易事。比如报道 NetBSD 运行巨型摩天轮的新闻,该起什么标题?"命运之轮"?"NetBSD 巨轮"?还是"旋转的 NetBSD"?我常为此绞尽脑汁(不过至今没有同事在录制前抗议或要求修改)。
当这些筹备工作就绪,我们就拥有了一份可立即录制的完整提纲。理想情况下,提纲应提前足够时间供全员预习内容,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——有时我们不得不在录制时才首次接触某些报道。虽非最佳状态,这种"初见反应"反而能带来最真实的即时反馈。
正式录制前,我们会协商分配报道板块,确保各自能负责最擅长的内容。通常采用轮换制推进流程——这种模式既能让他人从长篇解说中稍作休整,也为后续内容预留准备时间。
录制过程中,视频连线窗口始终开启着(尽管我们身处不同空间,也非专业录音棚),这种"视觉同步"被证明至关重要:能判断对方何时结束发言,通过点头、手势甚至举起正在讨论的资料进行无声交流。请注意,我们使用的虽是统一专业设备,意外仍可能随时降临——网络中断、窗外施工、飞机轰鸣、快递员按门铃都曾导致录制中断。所幸这些状况并不频繁,后期制作能修复部分音频故障,但绝非万能。若事故严重,我们不得不局部重录甚至推翻整期内容(最坏的情况)。这对连贯性创作是巨大挑战:我们采用一气呵成的录制模式,强行插入补录片段或复现原话都会让听众察觉不自然的断裂感。
音频问题可谓家常便饭,有时甚至需听众反馈才察觉异常。可能是某方音量过低、音轨错位导致串音,或是麦克风参数莫名改变。最近我才发现,从首期沿用至今的耳机竟早已单边失灵——最初还误以为是对方音量设置问题。更换新耳机后,搭档们的声音清晰得仿佛近在耳畔。音频工程这门学问,实在是门玄学!
Allan 在创办 BSD Now 之前就深耕播客领域,我们持续保持着采访 BSD 业界人士的传统。会议现场也是绝佳的录制场所——只需把采访对象拉进安静角落即可展开对话。这类即兴采访充满刺激与未知,因为我们无法预先准备完整的采访提纲。常规访谈会预先设计问题,但会议现场的采访必须根据受访者身份临时发挥。我们始终感激这些愿意即兴受访的嘉宾,他们通过我们的平台触及更广受众,分享项目进展、招募测试人员,并讲述与 BSD 结缘的故事——这永远是 Allan 和 Kris 开场必问的经典问题。
第 103 期对 Bryan Cantrill 的访谈令我着迷。尽管当时对他一无所知,但那些 Unix 秘辛与犀利观点让我反复重温这期"常青树"内容。众多听众的强烈反响促使我们在第 117 期安排了后续访谈。这些触及行业痛点的对话,如今回望竟与 IT 领域的发展轨迹形成了奇妙呼应。
多位业界翘楚也曾慷慨受访:Michael W. Lucas 堪称"年度最频繁嘉宾",我们既追踪他书籍创作的博客动态,也总在新书发布时邀他畅谈。他的访谈为自出版行业提供了珍贵洞见,文字与语音在此形成了绝妙互补。
当主持人需要长期休假时(人生总有意外),我们会邀请客座主持。我曾与 BSDCan 创始人 Dan Langille(这只是他众多成就之一)合作过至少两期。第 404 期《BSD Now 主持人大失踪》堪称史无前例——全体常规主持被临时替换,这需要制作人 JT 提前数月筹划,而他似乎乐在其中。
某些特殊编号的节目也值得纪念:386、486 等极客数字自然要有特别安排。虽然对 666 期有些忐忑,但我已开始期待 686 期。最近我们还在讨论:999 期是否该为这趟漫长旅程画上句号?不过突破千期大关或许更有诱惑力——未来谁说得准呢?
节目排期从非易事。节假日、会议行程、突发状况时常打乱计划。如今我们总会预留一期缓冲节目,圣诞新年等假期则提前录制特别内容——虽然节日期间加班制作,但换来的是与亲友共度的珍贵时光。
随着生活日渐忙碌,Allan 需要从每周录制中抽身。我们首先调整为隔周双录模式,之后在第 400 期(注意到数字规律了吗?)迎来第三位主持人 Tom Jones。新模式下 Allan 和 Tom 每月只需参与一次录制,而我保持每两周固定出勤。Tom 带来的网络工程专长完美弥补了我的知识盲区。
颇具戏剧性的是,在轮休期间,早已是播客老手的 Allan 又创办了《2 1/2 admins》节目。若没有他当年勇敢尝试 BSD 主题播客,就不会有我们每周的精彩内容。作为创始团队最后留守的成员,他于 2023 年宣布将专注 Klara Systems 公司运营,并在 BSDCan 大会现场录制的第 512 期(数字玄学再现)公开这一决定。为确保节目延续,他推荐了资深播客人 Jason Tubnor 加入。如今 Allan 仍活跃在我们的内部制作频道,随时提供建议。制作人 JT 则全面接管了节目前后期制作及商业运营,包括建立 Patreon 赞助体系、整理历史节目库、维护网站等重任。
Jason 为节目注入了丰富的 OpenBSD/FreeBSD 实战经验,无论是系统安全、生产环境部署还是 bhyve 虚拟化,他总能提供深度解读。我尤其享受与 Tom 或 Jason 在正式录制前的闲聊环节——这些充满真知灼见的对话后来被制作成 Patreon 高级赞助者专属内容,涵盖项目进展、行业洞察、活动预告等精彩花絮。
每周稳定产出节目堪称壮举,听众反馈也令人欣慰:有人坦言追不上更新进度只能跳着听,有人发来对我们未解问题的补充解答,更有被报道的博主专程致谢。于我而言,推荐优质博客既能丰富节目内容,又能为创作者带去额外流量——这种良性循环或许能激励更多 BSD/Unix 主题的持续创作,甚至促成听众与作者间的合作契机。
多次在 BSDCan 被听众凭声认出,或是被大学里的学生提及节目,都让我倍感欣喜。虽然远未到名人级别(也未必向往),但知道有人每周期待我们的节目,那些技术问题解答确实推动了 BSD 的普及,这种价值远非收听数据所能衡量。
常有听众询问为何不恢复早期视频形式。除增加剪辑难度外(需同步口型、插入网页/视频素材),更重要的是许多通勤听众反馈 45 分钟的纯音频体验更为高效。作为折中方案,我们近期向 Patreon 赞助者开放了未剪辑原始视频源。
节目形式会否再有变革?正如 BSD 系统的独特气质,我们始终保持着灵活演进的姿态。六百多期走来,正是赞助者与听众的支持,以及广大 BSD 开发者、撰稿人的持续输出,才让这个小小播客在数字海洋中拥有专属坐标。只要这份热情不变,这里就永远是 BSD 爱好者的精神家园……
作者 BENEDICT REUSCHLING 系 FreeBSD 文档提交者,曾任核心团队成员及 FreeBSD 基金会副主席,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大数据集群八年余,现讲授《开发者 Unix 基础》课程,并担任 bsdnow.tv 每周播客主持人。